找到相关内容96篇,用时1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缘起与性起

    ,当下心开意解,见法证道,成为佛座下智慧第一的大阿罗汉。  本文拟依据经论,对缘起法的义理作一勾提贯摄,以便初学者掌握佛法大义,获得于千经万论融会贯通的总持智。  缘起法则的基本内容  缘起,梵文曰...孔子曰:“吾道一以贯之。”佛法浩瀚深广,法门八万四千,有无一以贯之者?曰:若论一贯佛法者,当数缘起法。此法可谓全部佛法的基本原理,佛教义理之纲宗,被视作佛陀之法身。缘起义的至极理趣,名曰“性起”。 ...

    佛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3585538927.html
  • 中国佛教解经方法的演变

    割断两头句”是怀海提出的用以打破语言执着、悟解经文大义的方法,具体指“割断有句不有句,割断无句不无句”,也就是指要超越任何语言的肯定与否定。因为任何肯定与否定如有无、非有非无等,都是“死语”,只有既不落有无,亦不落非有非无、超越一切肯定与否定,才是“生语”;只有“生语”才能理解佛法大义。“三玄三要”是临济宗提出的三种悟法境界,“三玄”指体中玄、句中玄、玄中玄。何中玄是说言辞虽能一定程度地揭示佛典义理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13240135.html
  • 现代中国佛学研究的方法论反省

    真言”所谓“大胆的假设,小心的求证”。  佛学的历史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。佛教作为一种追求解脱的宗教,它始终视文字教门为方便,故凡有立说,皆注重佛法大义的彰显和阐扬,而不注重其历史;佛教大乘的无我...献出一管之见,并无入主出奴之意。   二、佛教、佛学与佛学研究  佛教、佛学与佛学研究是相互关联的三个概念,佛教是指佛(佛教创立者)、法(此指佛及其弟子所传一切教法)与僧(依佛法修行的僧团)这佛教徒...

    冯焕珍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60341200.html
  • 试析洞山禅法

    既不违佛法大义又适合中国国情的崭新途径。站在这个角度上讲,只有不背佛法根本教义而又于世法圆融无碍,方能使佛法永住于东土;佛教也只有在中国化的过程中,它才有可能在东土显现其不可思议的博大内涵。在这方面,...,而此幽玄之境又非文字语言可以企及,故洞山日后为乃师设斋时说:"我不重先师道德佛法,只重他不为我说破。"(见《洞山语录》)  洞山悟后道大阐玄风,妙唱嘉猷,于江西高安之洞山广弘万品,善接三根。我们说洞...

    蔡日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74241337.html
  • 对现代中国佛学研究的反省

    非常重要的价值。佛教作为一种追求解脱的宗教,它始终视文字教门为方便,故凡有立说,皆注重佛法大义的彰显和阐扬,而不注重其历史;佛教大乘的无我利他精神,更使许多典籍连作者名都不署。36这无疑为我们了解佛学的...进行的诠释学意上的论评,并无入主出奴之意。  二、佛教、佛学与佛学研究  佛教、佛学与佛学研究是相互关联的三个概念,佛教是指佛(佛教创立者)、法(佛及其弟子所传一切教法)与僧(依佛法修行的僧团)的统一体...

    冯焕珍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62141962.html
  • 天台智者大师的教相判释学说

    当下全提,顿显佛法大义,故称为“顿”,这是就教相而言的。具体到经部,主要是指《华严经》。  2.渐教。普通根浅智小之人,不能直接领受大乘佛法,更不堪领受大乘圆顿之旨,因此,佛先说小乘教,渐次由浅入深,...顺序,或根据义理的浅深层次,对全部佛教经典加以整理、分类、评释、融通,从而把整个佛教组织成一个统一的体系,以求了解佛陀教说的真相,弄清第一部分的佛法对于全体佛教所应有的意义。  从整个佛教发展史的角度...

    张风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24942382.html
  • 走向平等的经学观---现代中国佛学研究的方法论反省

    作为一种追求解脱的宗教,它始终视文字教门为方便,故凡有立说,皆注重佛法大义的彰显和阐扬,而不注重其历史;佛教大乘的无我利他精神,更使许多典籍连作者名都不署。[31]这无疑为我们了解佛学的来龙去脉带来了...学人》第十辑,南京: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  年版;何建明先生的《佛法观念的近代调适》(尤其是第二章第一节、第四章第三节)亦间接论及此问题,广州: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。  2. 吕澄先生于...

    冯焕珍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13842782.html
  • 走向平等的经学观——现代中国佛学研究的方法论反省

    ,皆注重佛法大义的彰显和阐扬,而不注重其历史;佛教大乘的无我利他精神,更使许多典籍连作者名都不署。[31]这无疑为我们了解佛学的来龙去脉带来了极大的障碍。历史学的研究能逐步揭开这些谜底,确实功德无量。...:《论晚清佛学复兴》,《学人》第十辑,南京: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  年版;何建明先生的《佛法观念的近代调适》(尤其是第二章第一节、第四章第三节)亦间接论及此问题,广州: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。 ...

    冯焕珍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32644447.html
  • 当代新儒家的佛学诠释──以牟宗三为例

    中道空”在吾人法身之遍摄与相涵间所呈现的佛法大义,其间,缘起幻有之事不碍“无生是常”的直证之理,而实相之体则不妨当体即用的般若圆智。[11]由此可见,佛性与般若原无二分之义,因二者终可同入于我之法身,而...”[1]如此,由般若而实相,而实相一无相,佛法本无法,一切乃入于本心本性?此即“般若清净心”。牟先生明判华严的“性起”系统与天台的“性具”系统,前者为真常心系,直指“如来藏自性清净心”,而后者以“性具...

    叶海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51047281.html
  • 僧伽制度的理想

    团体,应依七众律仪而建立。(2)敬崇出家住持僧众,但最低限度,须明佛法大义,信心充足,能持苾刍四根本戒者,乃认为出家住持僧众。(3)不知佛法亦无信心且不持戒者,应驱出于僧众之外,不认其为出家僧众。(4)...管理之,国内外僧众,皆得依规律来享用。不惟非以『僧寺财产』专归佛会充办教育慈善等社会事业之用,且当增盛僧众之财产,改善僧众之享用。年满十八岁以上为出家之沙弥僧、比丘僧者,务使青年僧得享用之,以修学佛法...

    太虚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44248552.html